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 — 府城vs月津簡介

一、計畫的場域的重要性

1.「實踐場域的重要性」:

回溯300年前的台灣,先民渡台重要航道的入口與登陸地是台江內海。從鹿耳門經台江內海,才能到達府城。(見圖1) 由下圖可見內海的清楚模樣,以及赤崁樓臨海景象。當時商船航行至鹿耳門進入台江內海,必須換小舢板船,再經大井頭處上岸。台南府城即是從此處搭船到安平。然海岸線不斷的西移陸浮,商賈不斷的填海

▲圖1:1685-1704康熙台灣輿圖

為宅,大井頭距海也越來越遠,從事內地與台灣貿易的郊商開始於陸浮地鑿人工水道,以便運送貨物,在1752年的「城池圖」(如圖2中標示紅色號碼的位置)已見五條港之跡。五條港郊商於1722年成立了商業公會,當時掌控了台江內海對外的航運權,成為府城的經濟命脈與控管全台貿易的經濟體,因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稱號!《臺灣私法商事編》也記載「道光七年,開三益堂於水仙宮(今神農街1號)邊室,俗曰三郊議事公所」,今水仙宮裡仍珍藏三郊三益堂的旗幟與懸掛台郡三郊總部三益堂水仙宮的交誼境資料(圖4)。事實上,西方宗教也循此路徑傳入台灣,其中首位來台的傳教醫師馬雅各於1865年先在現今五條港的仁愛街43號短暫行醫23天後,再於1868年重返府城。就文化與經濟的角度而論,郊商對於府城、對於台灣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在台灣過往經常忽視常民文化的景況下,隨著時間流失郊商文化正逐漸消逝中。

▲圖2:1752年(乾隆17年)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的「城池圖」

▲圖3:1730年(雍正8年)《海國見聞錄》的「台灣圖」

  

圖4: 水仙宮裡三郊三益堂的旗幟與台郡三郊總部三益堂水仙宮的交誼境資料

由1730年的「台灣圖」(圖3)可見台江內海孕育了府城,而沿著海岸線往北移,因倒風內海所成就的鹽水,更因五郊的營運而有「四月津」的稱號。海洋相鄰的兩內海,在台灣的地形地貌中極其特殊,且在清代皆以郊商貿易的形式繁榮自己,造就台灣經濟起飛;兩處內海因距離近,日治初期兩地郊商如神農街許藏春、王雪農也跨域到鹽水經營糖業,顯見兩處郊商文化相互的傳播與交融。

2.世界遺產登錄標準

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整理,世界遺產分為文化、自然與二者兼有的複合遺產三種。想要成為世界遺產,條件一是要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條件二是至少要擁有一項《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的十項標準之一,然後還需檢驗該遺產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並且要有良善的保存維護與經營管理機制。十項標準文化遺產的登錄標準有六,如下:

(1)代表人類創意與天賦的名作。(2)可藉由建築、科技、偉大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的發展,展現某一段時期或一世界文化區域內,重要人類價值觀的交流過程。(3)是某一文化傳統或現存/消失文明的獨特或特別的證明。(4)是一建築物類型、建築或技術綜合體、或景觀的顯著典範,訴說人類歷史中的重要階段。(5)是傳統人類居住、土地利用或海洋利用的顯著典範,代表了一種文化(或多種文化)或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特別在不可逆轉的變化衝擊下顯得脆弱。(6)與具有顯著全球重要性的事件、現存傳統、觀念、信仰、藝術與文學作品有直接或明確的關聯(委員會認為此項準則最好與其他準則同時配合使用)。

(資料來源:https://twh.boch.gov.tw/world/index.aspx,搜查日期:109.2.14)

從上述六項登錄的標準,五條港的特殊性與對台灣的重要性、並見證世界大航海時代是具有第(2)~(5)的四項特質,這裡房子因應人工港道的挖掘,依兩條港道的寬度產生一戶戶的商行,有些商行前後門是港,有些商行是後門是自家的小碼頭,神農街南側的房子後院目前都還是國有的港道地,可見其特殊性。它不單單只是台灣經貿發展之源,也是人類海洋文化大航海時代下的商業組織,更是如何在內海與潟湖找到生存發展出的特殊商業模式。此外台灣由北往南只有倒風內海、台江內海與堯港內海三大內海,其中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郊商文化發展,只有一府與四月津文化是由內海發展而成,從地理環境與海洋文化觀點來看,更顯珍貴。

▲神農街房子的特殊構造與功用

是故本計畫不止從一府的五條港出發,串接同是由內海發展而成的月津港文化,以5Cs的高規策略做好兩港郊商文化的保存維護與經營管理機制,因此在海洋貿易的當時商業貿易的往來路徑除了是台灣與內地的貿易外,北郊更是遠到日本,南郊是與南洋各國有商業往來,因此西方文化的傳入譬如醫療與宗教的傳播與郊商文化的交融積累,也是這個時代與國際貿易的商業聚落文化的重要一環。

二、問題意識與計畫目標

府城雖未列名世界遺產,然以開臺之都,對台灣而言絕對具同等級的重要性。本計畫依據2002年世遺《布達佩斯宣言》提出強化資產可信度、資產維護、能力培養與訓練、促使大眾瞭解與支持的「4Cs」戰略目標,將延續前期以郊商文化為主軸,於府城與月津所建立的蹲點與文化保存績效。除加入經營與創生策略外,並將引動社區的參與,朝向世遺於2007年增加「社區」概念而提升為「5Cs」的戰略目標邁進,為文化永續而努力。因此,將從提升文化保存的層次、由蹲點擴散文化傳播、永續在地文化從幼教扎根、技術移轉以強化各區間的交流與串連、開發國際能見度與尋找外部資源等六個面向作規劃,賦予五條港神農街區「海洋文化郊商貿易,開創老街文化保存示範」、月津港區「與地方政府合作創造雙贏,再現月津風華」、民生綠園區「發掘西方宗教於兩港郊商時期的宣教路線」的新任務。

三、計畫執行策略與作法

整體執行策略有三,其主要作法分述如下:(一)深化在地鍊結:深化在地鍊結夥伴關係,由既有蹲點擴散成區,拓展地方合作新夥伴。(二)提升執行力:為強化前期場域創生行動力,本期除自主學習專題,另規劃在地關懷學分學程並結合碩士班專題實務課程,形成進階式的課程,以消除通識課程無法深耕場域的困境。(三)加強場域串連:前期所達成的厚實文化底蘊,將透過神農街場域之經驗移植月津,以及發掘西方宗教於兩港郊商時期的宣教路徑,來串連一府城四月津,進而朝向文化永續傳播的願景。

四、預期效益與關鍵績效指標

五條港神農街區將開辦在地關懷學分學程、邀請學童參與彩繪扎根幼苗、拓展鼠年元宵燈展場域,完備幼童、大學至大眾的三層人才培育機制、建置多國語言導覽機制增加國際能見度,完成街區博物館之首期開發,豎立老街永續典範;鹽水場域將以中山路竹燈展、培育導覽人才、開發月津郊商時期的四大柱串接糖文化、建置重要文化資產QR Code為關鍵績效指標,再現月津風華;民生綠園場域以發掘西方宗教於兩港郊商時期的宣教路徑、培育多國語言展演解說人才、與馬雅各出身教會學校交流,以完備西方宗教宣教國際化的里程碑。

五、本期計畫與前期計畫之關聯或差異說明

因本計畫為延續型計畫,團隊已在第一期的計畫書裡規劃出五條港五年的願景,最終目標是完成街區博物館,既能保存在地文化,厚植文化內蘊,又能開啟博物館的功能達成傳播的功效。放眼望去多數博物館已導入多媒體科技,主要是幫助參觀的民眾能更了解作品的意涵。在這些前題之下,團隊即由四個面向來討論:

(一)延續型計畫

所謂延續就是在前期基礎之下再繼續的意思,除非已設定在本期要作轉型,否則都應該是在前期的成果下做拓展、延伸與深化,並加以創新與升級。街區博物館的規劃是計畫團隊嘗試找出一套建置文化履歷的模式。如神農街場域在前期以創新課程引導學生入場域,採訪、田調收集老屋的基因元素,再以自主學習專題課程將這些老屋素材研發成成動態的QRCode,增加民眾閱讀的興趣,本期將在第一期的作法與成果上,持續製作文化履歷建置資料庫平臺,並嘗試結合數位科技如AR體驗,活化文化履歷達創生永續的目標。

(二)街區博物館的本質

街區博物館的展品,就位於一個平常且開放的生活空間,不似室內博物館的展品可在館內受到良好的保存保護。街區博物館正因為是一個外露的生活空間,展品得由田調著手,再整理,再內化。這往往皆需與時間賽跑,很可能是人為或天災就被摧毀;也很可能因經歷當地歷史文化者都年事已高,這些都是街區博物館展品難取得的因素,因此前期二年內進度無法快速之因。

(三)人的複雜因素

街區博物館是有住民居住於此,因此複雜度高於一般的博物館。如何與住民建立共識,讓參與的學生對於文化認同,一同保存文化達永續文化目標,是門藝術,也是團隊努力的宗旨。

(四)數位科技的創新運用

鑑於博物館逐漸使用數位技術,尚未建立名氣的街區博物館,更該勇於嘗試運用數位科技,作新型態的文化保存。因此數位科技的導入是本團隊本期的創新與亮點。有鑑於此,本期請專精於數位科技的本校「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加入團隊,突破原只能建置履歷的瓶頸,讓本計畫完備街區博物館內涵。

據此,本計畫整體方向前後期的關聯與差異,延續前期發掘文化底蘊,透過鐫永的珍貴文化為在地創生的主旨,深耕前期計畫的場域。前期主要是採平行發展各自札根社區的策略,建置神農街、信義街、民生綠園區與鹽水橋南老街四區的文化底蘊。本期將精準的從郊商文化的「一府城」(五條港)與「四月津」(月津港)出發,以郊商的中心點神農街為中心,對接月津港,預計朝六個方向發展:

1.提升文化保存的層次

從前期文字文物素材的保存應用,到本期結合影像科技,導入AR科技與數位媒體的投影等應用,並開發文化教育類型線上遊戲,達成老街保存典範的目標。

2.由蹲點擴散文化傳播

前期的蹲點模式,到本期則擴散成區。五條港區則從神農街區串連五條港區的文化保存,結盟如全美戲院、十鼓文創的在地文化團體或企業;月津港區從橋南老街串接八角樓中山路;民生綠園區的西方宗教之徑,從五條港向月津港拓展,三個場域共為保存文化與創生傳播打拼。

3.永續在地文化從幼教扎根

歐洲的世遺城鎮保存的工作自然,主因從小的文化環境教育,連麥當勞都要配合當地文化景觀,足見從小文化教育扎根的重要,因此除了協助地方創生外,也將導入國小幼兒在地文化培育活動。

4.技術移轉以強化各區間的交流與串連

前期各區平行發展,相互間關聯性弱,本期透過經驗傳承,相互提攜成長。神農街模式移轉入月津,從老屋故事到QR Code的製作,以厚植月津港的文化底蘊。

5.開發國際能見度

分別從傳統元宵節慶的再現、開發西方宗教於一府城與四月津的宣教路徑、多國語言的場域介紹三方面來擴展跨國文化交流。

6.尋找外部資源

自行開發金流為永續經營條件之一,將以USR計畫為本,結盟政府部會資源,並規劃社會募資行動。

因此,本期的三個場域有新的任務與角色,五條港神農街場域為計畫領頭羊角色,承接前期再現郊商風華之責,負起「海洋文化郊商貿易,開創老街文化保存示範」;月津港負責「與地方政府合作創造雙贏,再現月津風華。」民生綠園是賦予「發掘西方宗教於兩港郊商時期的宣教路徑」的任務。

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 — LOGO設計理念意象說明

合作協會

共同營造「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的合作夥伴們。

點擊前往

台南市文化協會

主要成員

鄭道聰 創會會長

鄭采芩 執行長

台南市鹽水區橋南社區發展協會

主要成員

鄭沛瑩 執行長

台南市愛鄰關懷協會

主要成員

呂春鶯 總幹事

返回首頁